城市画报

城市生活领航,跳起来够得着的生活。

©城市画报
Powered by LOFTER
国立台大校史馆
所谓自由广场,自然不叫人民广场。
林语堂先生的打字机和原稿
“先生爱竹,便在自己院子里种了一株
故居庭院里的枫叶,映着天格外红
西门红楼外,早早搭起的棚子,准备着周末夜晚的创意市集
西门红楼里的创意店铺
西门红楼“百宝箱”之一
红楼橱窗

一起「 爱死台北」

echo.ccc:

       台北的史迹,不是板着脸、闷着气的史迹,虽是沧桑打底,面上总呈现着现代的活力和趣味。最难得的是,这现代性嵌在有年岁的实体里,也不显得轻浮造作,倒让观者心头一颤——我的当下就这么与沉沉历史连结了!

       台北,乃至整个台湾,善于旧楼新用,让古迹能一直“活着”,而且活得很有意思。强拆和乱改造历史遗迹,自然是现代人对待历史最粗暴的方式一种;然而若只是小心翼翼将之修缮,规规矩矩将之维护,未免又让现代人觉得,历史的这点残垣断壁,刻板严肃,真是无趣。台北的古迹利用,妙就妙在,既维护历史的尊严,又会讲讲精彩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独处于半山腰的林语堂故居,讲着一位大师一生的故事,语气儒雅、沉稳又幽默,就如它故去的主人。这里少人前来参观,外观上也只是座小小庭院式建筑,内里却展品丰富。林语堂先生生前屋里的摆设,和他起居工作的物件,都认认真真呆在它们原就所属的位置,还被精心配上解说。馆内还珍藏着先生的大量出版物和手稿。先生的宴客厅沿袭了旧用,现在被作为故居附属的咖啡厅在营业,你走进去,服务生会告诉你,连桌椅摆设都适当保留着原貌。阳台上,林先生与爱妻生前最爱的座位,照旧摆着,椅子依然朝着他们喜爱的那个方向。

       那是我到达台北当日的下午。我刚走进故居时,怀疑僻静微小的建筑里的展品,值不值我买张门票。后来我买票时,售票的女生向我简单介绍概况,每提及故居的主人,都唤作“先生”,我好像就此被打动,预感没有来错地方。那里的工作人员,穿着民国的布衫,干干净净,年轻文雅,看我望向一处新景致时,会轻声告诉我,这个地方原是先生的什么居室,那株植物原是先生的心爱之物。

       在这样的故居展馆参观,你也会留心做一个诚恳斯文的客人,怀着敬仰和感动来了解林语堂先生的人生。我离开时,心里真的很庆幸自己在犹豫后还是搭着公车大老远上山,拜访了这座游客稀少的庭院,走近了这位话语隽永动人的先生。

       和林语堂故居一样会讲故事的建筑还有许多。

       淡水文化园区,是将壳牌公司的老仓库辟为艺文展区。

       台北象征性的西门红楼,二楼的小剧场沿袭着红楼一带旧时的剧院风华,一楼则有“百宝箱”,用缤纷的年代物件,讲述红楼和西门一带的历史。红楼内外还有创意市集和店铺,贩卖自家设计制作的东西,也算是让这座曾是台北第一的公共市场焕然一新。

       国立台大的校史馆,设在一栋中西合璧的老建筑里,馆内可不是画画学校的纪年表就罢,而是精心布置着从历代校友中收集的记忆、学校的象征性物件,和带有主题和情节的校史介绍。

       还有那座台北故事馆,索性告诉你它就是为讲城事而存在,在一栋英式阁楼里,讲述着关于东方的情结。

       台北的古迹娓娓道来它们的历史,故事内容是其次,最打动我的,是那故事讲得诚恳尊重,讲得一丝不苟,讲得亲切可爱。说到底,历史嘛,古物自会默默讲述,而这态度语气嘛,还是人赋予的。认真可爱的居民,自会懂得,让他们的城以认真可爱的姿态叙述故事。

评论
热度(14)